慢活LIVE環境

覺得自己沒有自制力?應該從改變環境開始(環境設計的7個步驟)

environment design

When a flower doesn’t bloom, you fix the environment in which it grows, not the flower.

當一朵花無法綻放時,你要改變的是它生長的環境,而不是那一朵花本身。 — Alexander Dan Heijer

你是否有時候覺得生活不如意?想要改變自己的習慣或生活?設下了目標或計畫結果到最後卻還是無法實踐?有沒有想過,或許應該要由你生活的環境開始改變?

在我高中的時候,我的班導師最常說的一句話之一就是 “環境造就你的人格,你想要成為怎麼樣的人、和什麼樣的人在一起,你就必須想辦法讓自己待在那樣的環境裡。” 當時這一句話是支撐著我努力向我理想的大學邁進的動力之一。到現在,我在打造我自己人生的理想藍圖時,我依然將環境列為很大的影響因子。

在這篇文章中我會由大環境到小環境去看它們的影響力,最後介紹如何用“環境設計”去改變我們的生活。
文章大綱段落

  1. 大文化環境對我們的影響
  2. 交友圈環境的影響力
  3. 環境設計
  4. 如何用環境設計改變個人生活習慣

story time first…

我前陣子開始迷上植物,家裡也被大大小小不同的植物堆滿。過了一陣子,我發現有些盆栽開始慢慢地長大但有些卻開始有了泛黃的葉子。我就開始做了不同品種植物的研究,才發現每一種植物都有他所適合的溫度、濕度、日照度,也就是環境的不同。我開始去移動他們擺放的位置,甚至還買了加濕器去營造潮濕的環境。到現在所有的植物都很健康,也都有慢慢地長出新葉子。有的時候並不是用的方法不對,而是在不對的環境。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適合的環境,不用和別人一樣。

my-room-with-plants

文化的影響力

假設一個人在同樣的文化環境下生活了20年,和一個人在他的人生中的20年裡在不同的國家下生活,他們的文化思想會不會有很大的差異?以前的我是一個不理解去以“文化”概括一群人的這件事情,但當我自己到了異國生活後,真的發現大多數來自同一個國家的人都會有相似的習慣和習性,包括我自己。自從來到歐洲,我講話還是保持著我在台灣一樣,有禮貌、很客氣,經常就把 excuse me 跟 sorry 掛在嘴邊,即使不是我的錯也一樣。又或著是食物的文化,在歐洲的第一年也每天在煮亞洲料理跟飯。但就在第二年之後我開始有所變化,以前在台灣不太愛吃麵包,現在一天不吃那種歐式硬麵包就不習慣,連亞洲菜我也大概一週才會煮一次。當然,每個人會受到的影響會有所不同。但文化深植在大大小小的事物中,當你搬到一個新的地方,當地的文化就會漸漸地深入到你的生活裡,而這些影響可能自己都察覺不太到。往往,可能在自己回到原生的文化中才會發現到自己的變化。

如果你可以選擇你所居住的國家或地點,選擇適合你的環境,就放手去吧!

交友圈的影響力

講大環境的影響可能沒辦法有很大的共鳴,但如果說到交友圈的環境,大家應該常常有這樣的經驗,“我跟我的朋友在某方面好像”。所謂的“物以類聚”就是這樣來的吧,身邊的朋友很多都是志同道合的。其中伴侶更為重要,畢竟是自己身邊非常親密的人。當跟一個人相處在一起久了,其實習慣是會互相影響的,而好的習慣是會跟對方互相成長,反之。

若想與老鷹一起飛翔,就別和鴨子一起游水!

If you want to fly with eagles, don’t swim with ducks. —– 有錢人和你想的不一樣

環境設計

你有沒有想過,當你走到一間商店時,它的擺設為什麼是那樣呈現?產品是隨便擺設的嗎?這些其實都是依據心理學的角度去分析行為習慣所得來的!第一個列入眼簾的通常都會是特價商品,去刺激你的購買慾; 通常在一般身高高的商品都會是比較昂貴的品牌。又或著是在結帳的地方永遠都會放著小包裝糖果跟口香糖,當你在等待結帳時看到就會想 “我需要嗎?我想要嗎?”,而在那個當下因為必須快速決定而促成衝度購買。

這些都起得了作用!

其實在生活中我們也能透過環境設計去影響生活。就好比你想要有更健康的飲食習慣但又會在肚子餓或無聊的時候順手拿了一些不健康的零食來吃,結果吃完後又後悔。其實有一個很簡單的方法,就是不要購買!讓你所在的環境中沒有這些零食在你身邊,去商店選擇一些健康的食物放在家或者是在自己還沒肚子餓時先做好健康的點心,就不會在餓的時候因為身邊沒有食物而衝動購買。

用環境設計去建立好習慣

1. 先把目標碎片化

想要改變或著是實踐一個新目標並不容易,你可能已經試過好幾次但最後可能拖延症大爆發而沒有去實踐,又或著很多時候,不知道從哪裡開始去實踐。這時候最好把大目標分成小目標去實行。例如,長期的目標:有更好的身材,那就可以分成小目標:第一月開始一週運動3次(什麼運動都可以),第二個月開始加入飲食控制,第三個月專注於前兩個月試過的運動,分析哪些是對自己可以進行長期性持續的並去執行。

2. 營造“初始化”(defaults)動作

“早上起床後刷牙”這件事好像是從小的時候父母就這樣教育我們的,現在早上起床後也不會去想 “嗯⋯⋯ 今天要刷牙嗎?”因為這件事已經在我們的活中初始化。當把目標碎片化之後就可以試著去營造出這種動作去達成小目標。當然,一開始並不容易。如果新的習慣是運動,那我們就必須營造出一個能push我們的環境,而方便性就是營造初始化的好方法(避免懶散病發)。例如:在前一天睡覺前就把運動的衣服一套都準備好、把自己的理想目標照片貼在一個起床就可以看到的地方,這樣一起床就可以換上衣服並讓自己沒有考慮的時間。

小小的改變是會累積成大效果的

3. 在同一個地方只做相同的事

人的習慣其實是深植在腦中的。如果你在你工作的位置上也看劇、耍廢,那在你腦中的習慣記憶中這個位置就不只是工作的位置,而也是你可以放鬆的位置。而大腦很聰明,如果可以偷懶也會盡可能的偷懶。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去設定在固定的位置只能做那個類型的事。例如:沙發就是可以休息、放鬆的地方,書桌就是工作的地方,盡量不要在臥室工作⋯等等。讓你自己和大腦習慣在相同的地方變得有執行力。

4. 察覺/給予獎勵

知道自己的目標以及應該最什麼後,可以去設“獎勵”給自己。這個獎勵有可能是內在的或者是外在的。內在的屬於自己達成的成就感或是達成目標後自然帶來的獎勵(例如:好身材),外在的可以是自己給予自己的(例如:去一間想去的餐廳吃飯)。不管是哪在或是外在的,可以設立一個視覺的效果在環境中激勵自己。在小目標完成後也可以製造小獎勵,例如,在運動完後可以吃自己喜歡的健康零食或是黑杯無糖咖啡。要注意的是,這個獎勵不要和目標有所牴觸(像是健身完吃甜甜圈),否則是事倍功半。

5. 專注當下,不要讓又或出現在眼前

已經把目標碎片化後的其中一個目的就是專注當下,在執行時就不要再去看大目標。一個很好的方式就是用時鐘,可以設定一段時間,在那段時間終究專注著做一件事情,告訴自己,時鐘響之後就可以再去做(想)其他的事。在這裡推薦番茄時鐘法(pomodoro technique),是利用專注25分鐘;休息5分鐘去讓自己能夠在大多數的時間保持專注。現在有很多的app有這些功能,我自己是用be focused。同時,把能讓你動搖的事物清除。有研究指出,如果沒有身在有誘因的環境,其實大腦是不會想起那些“壞習慣”的。例如:如果常常因為手機而分心,那就把手機放在另一個房間,等到做好事情在用吧!

6. 建立/參加共同目標社交圈

一個人奮鬥沒什麼不好,但如果有很多人可以互相激勵對方的環境,那通常效果會更大!在網路資訊發達的時代,網路上也有很多社團可以參加,這時就可以發現其實很多人都朝著同樣的目標邁進。很多時候也可以吸收新的資訊讓自己有更多吸取新知識的機會。例如,想看更多書的話可以參加讀書會,透過定期和社團成員讀一本書更能進一步的一起討論,增加自己看書的動力。

7. 遠離負能量

你是否常常聽到身旁的朋友在抱怨?“這件事好煩喔⋯⋯”、“我的主管都⋯⋯”。負能量是會傳染的!很多時候其實我們的心情其實是會受其他人所浮動,如果有一個人一直在你身邊抱怨生活瑣事,你的心情也不會很好。所以,察覺自己是否常常生處在充滿負面訊息的環境中。如果想要成為一個正面積極的人,那就要把自己沈浸在那樣的環境中,其實不只是交友圈,這也包含著電視節目等等。讓自己無論在網路或是現實生活中脫離負面的陰霾。最重要的是要先查覺,很多人其實並不知道自己處在那樣的環境下。察覺後再讓自己退出那樣的情境,如果察覺到是自己一直散發負能量,那就是必須改變的時候了,因為沒有人喜歡跟負面的人在一起。

gym-group-class
Photo by Sven Mieke on Unsplash

take away

改變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你必須專注在你的目標和持有毅力。但如果用了不對的方法可能也會帶你走上艱辛的路程。保持動力是一件重要的事,但動力是很難隨時都在維持的,這時候環境的力量就是一個很好的幫手。利用以上5點去一步一步的營造一個更能達成目標的環境。

你或許沒辦法改變大文化或大環境,但你可以由自己的身邊做起。

我知道就算知道了改變環境的方式,要達成目標還是一件漫長的路,這是一場屬於你自己的長期戰役,有時候也必須靠我們的意志力和自制力。但或許可以轉念一想,這是長途的旅程,而旅程中的每一件事都是特別的、值得我們學習的,並且去享受它。畢竟,人生只有一次,讓它活得精彩吧!

希望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

Cheers!
Hsinju


參考資料: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